大象公会:不服中医还有蒙藏维苗医等着你?

2019/07/24 — Written by 金三
#中医

好药终于走出深山了!

文|金三

爱科学的你,是否仍在充当「中医黑」,试图向家人朋友做科普,讲道理?

别猖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总有治你的办法就在「中医」战争在网上如火如荼时,另一类同属于传统医学的庞大体系。 - 少数民族医学 - 已悄然崛起。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医学事业一派蒸蒸日上。

截止2016年,全国已有各类民族医院266家,其中包括了8家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当年总计接诊人数达9085942人次。

● 从2015年开始建设,并于今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60周年庆祝活动前夕正式开放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少数民族医药,已成为很多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如贵州的苗药产业早在2015年就已经达到了年销售产值200亿元的规模。

今年8月,由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红头文件,再次强调了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多项举措。从相关部门来看,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

日常生活中,颇具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医学早已摆脱「蒙古大夫」的污名,转而受到了各类中老年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推崇,生态位甚至已超越中医。

● 少数民族远城医药的广受欢迎,也催生了不少身兼「苗医 」「蒙医」等多民族医药绝技传承人身份的「民族神医」

少数民族医学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全国人民尽折腰?

民族医学,包治百病

严格说来,今天蒸蒸日上的「少数民族医学」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

这其中,有像藏,蒙,维,傣这样各有不少传统医书和理论的成熟医学体系,也有像苗,彝,土家族之类以少数文献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医药集合。而更多的,则是一些没有文字记载,通过口耳相传的民间疗法。

这样一个复杂的传统医学集合,除了常见的草药,针灸以外,自然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疗法,足以让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比如蒙医传统的色搏斯疗法,就是用刚宰杀的牛,羊,驼的皮,瘤胃和脏器,贴敷在病人体外对应脏器的位置,吸收病人的疾病。据称,该疗法可以改善气血运行,增强脏器功能,尤其对调理脾胃,滋肾壮阳效果明显。

除了这一手,蒙医的绝学还有朴实刚建的锤击,踹足疗法,据称对脑震荡等症颇具疗效。

● 锤击治疗工具

瑶医的绝招,是在头顶的百会穴贴敷草药,治疗子宫脱垂。据称,只需将7到9粒红蓖麻仁烤熟捣烂后敷于百会穴,并坚持隔日更换,不久就能使脱垂的子宫复位。

而通过滚敷煮熟的鸡蛋来治疗小儿腹泻,发烧等疾病的「滚蛋疗法」,则广泛应用于土家,彝,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医学实践。

● 覃氏瑶行业释义医学n第十三代传人在电视节目中_ECSHOP演示「滚蛋疗法英文」

此外,一些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精神疗法」也是各族医学常见的手法。

如苗医的化水疗法,即是用手指在一碗清水上方根据不同病情画符,默念口诀后将水喷向患处。据称该疗法能够发挥止血,止痛,安胎,催产,清热,消肿等疗效。

与之类似的是回医的吹杜尔疗法,具体方法是由阿訇在一个清洁的盖碗内壁上写上经文,然后冲入茶水,再由阿訇念诵经文并吹气后让病人饮下。这一疗法主治一些精神疾病。

。蒙医的安代歌舞疗法,则是通过萨满巫师主持的一系列唱歌跳舞的仪式治疗精神疾病其科学疗效还得到了学者的背书:

安代萨满在实行仪式时,在它那神秘气氛中进行诊断,安慰患者,以辨明患者心病的原因;辨别安代病种后,用蒙古民间歌舞形式来安稳和感化患者不安的,封闭的心灵;在治病仪式上请来很多民间艺人来助唱和助跳,使患者沉浸在一种蒙古共同体社会的被保护的欢乐的气氛中;安代舞是绕圈踏舞,通过舞蹈使患者的肢体能够伸展,提高新陈代谢功能,这种综合性治疗方法,使患者在身心双方得到治疗,精神烦恼得到解决。

来源:财吉拉胡,“论蒙古传统医学的安代疗法”,“中华医史”,2005.2

● 通现代版蒙医安代歌舞疗法英文,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载歌载舞

不过,尽管以上列举的民族疗法都历史悠久,各具特色,而且经过各族人民身体的检验传承至今,但还是有人以科学为借口给它们的疗效泼脏水。

不仅是这些传统疗法,就连很多发展成熟的少数民族药物,也在一些研究中遭到抨击。

例如,近年有研究发现,习惯使用朱砂的传统藏药普遍汞含量超标。这导致西藏地区的人均汞摄入量超过日本,挪威,美国等地的几百到几千倍,生活污水的人均汞含量也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

● 总汞甲基汞状语从句:从摄入到释放到西藏自然环境中的生命周期

● 一款号称采用传统藏药配方生产的名为「藏药速效痘消膏」的产品,被检测出汞含量是国家标准的19504倍

此外,一些民族成药中所包含的有毒成分也有不小隐患。

● 比如蒙药嘎日迪-13,就有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为毒性较大的乌头碱类药物,年老体弱者如超量服用,很容易中毒,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强心律紊乱及呼吸中枢麻痹从而导致窒息死亡

不过,这些争议并不能动摇少数民族医学百花齐放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毕竟,人民群众对它们的信赖,已经根植在了中国特色的历史进程里。

熟悉的陌生人

前文提到的众多「特色疗法」,单拎出来或许显得荒唐刺激。不过,如果你能接受中医,事情就完全能有不同的解释。

蒙古大夫用锤击,踹足疗法治疗脑震荡,看似滥用暴力之嫌,但想想用推拿治疗风湿骨病的老中医,锤击又怎么样呢?

瑶医在头顶敷草药治子宫脱垂,看似没有道理,但想想同样靠穴位治病的针灸和艾灸,好像也没什么奇怪了。

安代萨满歌舞疗法,看起来像神秘主义宗教的遗留,但想想气功,吐纳法,五禽戏?

而且,这些多少让人犹疑的「特色疗法」只是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的一小部分。

在今天,改造后重新亮相的新派民族医学,无论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还是煎草药,针灸,药浴等具体疗法,都能与中医无缝衔接,足以树立「少数民族医生也很专业」的公众形象,彻底打消群众的顾虑。

● 正在把脉的藏医,蒙医,苗医,维医

事实上,少数民族医学与中医的相似相通并非完全是现代发明。一些较成体系的少数民族医学理论中就有很多与中医共通的地方。

比如,藏医的三大元素,七要素,三秽物的学说,维医区分的热,寒,干,湿等属性,就与中医阴阳五行的概念十分相似。很多少数民族的医学中也都会将形成疾病最主要原因归结于类似「气」的无形概念。

这些相似性并不难解释。传统医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些原始的共性思维,历史上广泛存在的中外交流也促进了各族医学汇通。

● 表现藏医三种诊断方式(望,触,问)及各自能够诊断的病症的唐卡

这些高度相似的理论和实践气质,让熟悉中医的人们接受起各族医学来完全没有门槛。不过,真正让它们受到群众喜爱的,反倒是它们与中医的不同之处。

比起中医高度依赖的「阴阳五行」等抽象理论,一些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的医学在特定领域里显得特别有说服力。

例如,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医对于骨伤的治疗经验,西南地区的苗瑶医对各种毒草毒虫的了解,拥有特殊丧葬方式的藏医对于解剖学的认识等,都是少数民族医学引以为傲的知识优势。

● 藏医解剖相关知识绘本

尽管这些经验知识在具体应用中各有各的问题,但在宣传阵地上,却足以建立起相对中医的优越性。

再加上武侠小说等大众文化所赋予的神秘光环加持,使少数民族医学具备了一种「异域神医」的气质,对中医市场数十年来培育出的典型用户具有强大的定向杀伤力。

● 众多少数民族(或者号称源自少数民族)药品,保健品的宣传也都无一例外地将「神秘」「古老」「异域」等特质作为最重要的卖点

于是,在宣传攻势下,治疗方式药物成分和中医无缝衔接,且动辄就有千百年传承老秘方的少数民族医药,迅速被广大群众接纳,成功实现指数级发展。

不过,少数民族医药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首先还得感谢国家。

复兴之路

1950年代起,中央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中医,号召西医向中医学习。与中医相比,少数民族医学同属本土医学,且同属「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始就站对了阶级路线。

●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社论,针对中医提出了「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就此奠定了中医在新中国的优势地位

除了阶级路线,革命路线问题也很要紧。

195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进,各公社纷纷自建保健站,开展农民合作医疗。但由于农村医药资源匮乏,运动结束不久,全国合作医疗便大面积破产。

路线的偏差引起了领袖的注意。1965年年起,毛泽东亲自批示「卫生部想不想面向工农兵?」「为什么把医学教育年限搞的那么长?」号召解决农民看病问题。

这一任务只能由上百万未经专业训练的「赤脚医生」来完成。而在众多边远民族地区,大量少数民族民间医生担负起了基层医疗的重任。

● “赤脚医生”时代的少数民族医

在此期间,卫生部多次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强调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医学的重要性,并开始整理搜集民间的少数民族疗法,偏方,用于「赤脚医生」培训。

● 全国人大代表,侗族女军医吴继恩为广西「赤脚医生」传授针炙技术

不过在当时,「少数民族医学」还被视为是老大哥「中医」的一部分,并未得到特别对待。直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各类资源才开始受到关注。

1984年9月,卫生部和国家民委在呼和浩特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正式揭开了民族医药大发展的序幕。

此后,在卫生部及其下属中医司和86年成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主导下,各民族地区开始系统开展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卫生部门开始给藏,蒙,维等民族医药从业者颁发职业资格,还吸收民间的民族医药人员进入国家医疗单位。

● 198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中文全译本藏医专着“四部医典”

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也建立起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医学医疗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继1978年内蒙医学院建立蒙医系之后,西藏藏医学院,青海藏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新疆维吾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相继建立。

此外,甘肃中医学院藏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学院等民族医学院系和专业也在各大高校陆续成立。

● 80年代建立的内蒙古民族医学院,后更名为内蒙古蒙医学院

这批高等院校和相关专业的设置,对日后少数民族医学地位的提升极为重要。这里的第一批学生也成为了后来民族医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九五”期间,全国民族医药的科研项目总计有近300多项;“十五”期间,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的少数民族医药课题有25个,重大科技项目26项;十一五」期间,「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项目」又被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此外,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项整理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医药典籍和文献。

● 国家中远城医药管理局民族远城医药文献整理丛书例举

得到理论研究和行政编制双重背书的民族医学事业,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2004年到2016年,中国民族医院的数量从196个上升到了266个,其中包括8所三甲医院。

从1997年年开始,卫生部颁布的众多民族药国家标准和各地的地方标准,为民族药企的商业前景铺平了道路。

这些标准大多参照中医药制定而成,药品副作用也是同样的「尚不明确」,但创造的经济效益却肉眼可见。

在贵州省,苗药等民族医药企业2004年年的产值只有25亿元,但到了2015年,仅苗药一项的销售产值就已超过200亿。

毫无疑问,民族医药已然崛起。

从2010年开始,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族医药已然获得了与中医药同等的地位,政府承诺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它的未来更是无可限量,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在电视广告里扮演异域老神医。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份由13个国家机关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提出:

要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医药海外发展,到2030年时实现少数民族医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

由此可见,在今天的大好形势下,只号召让中医走向世界,可能是过于保守了。

主要参考文献:

朱嵘主编,“中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年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务司,“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2016

“「九五」以来民族医药发展报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专题资编汇编”,2008。

李志勇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医学史研究”,2011。